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
3044am永利|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客服热线400-123-4567
案例展示

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10-18 19:11:19    浏览量:

  高校已经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各高校根据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要求◆★★”,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行动上,高等学校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能够和各位媒体的朋友们一起交流、见面,大家上午好。从刚才吴岩司长的介绍★◆■◆,吴校长对浙大情况的简要介绍,华为曾部长的介绍★◆★◆■,虽然介绍都很短,但是我想已经足以能够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确实是成绩斐然■★■,变化卓著,十分可喜。可以认为,这十年真的是奋进的十年、跨越的十年,同时也是开拓的十年。想用很短的时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去进行评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我想,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的角度,我觉得至少可以把这十年的变化概括成三个转变:

  我们刚刚也听到吴岩司长介绍,去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在国家战略和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请问陕西在落实《意见》中有哪些举措?

  第一,关于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事情◆★■■★◆。我们把它叫做提升国家“元实力”的高等教育战略大事,元是元旦的元。大家都知道,基础学科是科学的源头。习强调◆★★■★,基础学科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母机■★◆◆■★,是战略安全的底牌,是民族复兴的血脉。教育部从2009年起就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我们把它叫1.0版。2018年,教育部再次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2★★■★◆.0版,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刚才我介绍时已经说了◆★★■,我们已经培养出了1万多名拔尖学生,96%的毕业生仍然在基础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和研究工作■★,假以时日★★★,他们将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主力军。我们在这十几年1.0和2.0版的工作中★◆★★◆◆,一批非常突出的科技新星已经崭露头角,形成了“选拔设通道◆■★◆、培养留空间、评价长周期、保障建特区、协同聚合力★◆★”的育人中国模式◆★■■◆◆。

  以上就是这些年来华为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工作和进展,这些工作离不开教育部的领导■★◆◆■■、高校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的教学成果能够遍地开花,一大批天才少年能够脱颖而出,服务于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发展★★■■■★,产业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数字技术创新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特别是这十年来,大量具备底层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根技术的顶尖人才涌现,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提高了产业链的长期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持续领先。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拓展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我个人觉得◆■■◆■,特别需要高等教育研究发力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把中国高等教育这么多年改革发展的丰富经验进行提升和总结,进而形成一个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建立一个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中国高等教育这十年,我们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刻的变革★◆◆★,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实际上也在进行着一场宏大而且独特的实践和创新★■■。坦率说,这样的案例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它一方面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实实在在的发展,同时也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接下来,浙江大学将按照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要求,按照教育部正在谋划推进的“卓越工程师2■◆★■◆◆.0”的计划要求■★◆◆★,进一步聚焦创新能力提升和家国情怀培养,面向未来的重大产业,继续把卓越工程师做出我们的特色★◆◆◆,为未来的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卓越工程师力量。

  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

  我们连续举办七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获批全国丝路国际产学研用平台并举办了两届国际合作会议,我们组建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教师教育联盟,“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布局海外研究院★■■、教育援外培训基地★◆◆、鲁班工坊★★★★★,在国际上展示了陕西高等教育的软实力。近十年,来陕国际留学生规模超过10.3万人,“留学陕西”品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至41个,办学规模超过了1万人,公派留学人员突破了1万人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积极组建了区域性大学联盟、共同体,未央联盟◆★■◆◆、临潼联盟、长安联盟★◆★★、咸阳联盟等已经成为高校间要素流动◆★◆■★、优势互补的“示范样板”,西部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西部医学教育联盟等已成为中西部高校联动发展的新纽带。关中平原、黄河金三角◆★★、呼包鄂榆等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也在持续加速推进,一批服务西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正在逐步形成◆■★★。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谨代表华为公司向各位介绍十年来华为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工作情况。十年间★■★,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给和人才素质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批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储能等学科专业方向的人才进入了产业,他们积极拥抱产业、行业的变化★◆■■◆,表现出对新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渴望和追求,对岗位的适应性明显增强。

  我们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从课改与教改、教材与教法◆★◆★、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后、学生与教师◆★★■,全方位深化人才培养改革■■■◆◆◆。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精神,率先推出■◆◆“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首创的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上升为全国赛事,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和获奖总数居全国第2。我们聚力打造特色优势课程和教材,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五类■★◆“金课”288门,入选首批全国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18部■■,均居全国第5◆■◆■★。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69个,打造高校“院士工作室★◆★◆◆★”177个★◆★■,建设“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00个,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陕西高等院校现有院士48人■★★■◆■,长江学者239人■■◆,杰青、优青19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全生命周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示范校脱颖而出,“互联网+”国际大赛成绩连续五届稳居全国前列★■★◆★★,高校创新创业铺天盖地、异彩纷呈,展现出无限生机。

  们、朋友们,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年◆■★◆◆■,是我们追赶超越、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十年,也是中西部高等教育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缩影。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陕西高等教育将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为西部高等教育事业铺石奠基、引领发展◆★■★◆◆,不断向全国全球发出陕西高等教育的最强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曾伟胜介绍近年来高等教育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及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才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学军/摄)

  一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该定位在培养层次比较高端化,定位在专业学位以上★■★★,把高校的研究型培养和企业的实践型教育结合起来。

  二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该要注重能力素质的拔尖性。浙江大学、省委省政府在六年前共同创办了全国首家、研究生层面的工程师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产业的高端领军人才★◆■◆,以及具有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国工匠★★◆◆◆■。通过先行先试,我们有很多的体会◆◆★,特别是我们把这类工程师培养和整个国家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相结合,同时把硕士生专业学位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开展卓越工程师的试点。

  习三次来陕视察■■★◆◆,先后给陕西多所高校回信和批示指示◆★■★◆,全省高校始终牢记习的殷殷嘱托,以延安精神、西迁精神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一体化发展,连续四年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每年有8万师生参与,活动受到鼓励肯定。发端于陕西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得到习亲切回信■★◆■◆,而且已经上升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主赛道项目。

  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②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门户网站 刘乐/摄)

  学校紧紧围绕习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紧紧扣住高质量育人主题,加快推进以“质量、特色、贡献、声誉”为核心的系统内涵式发展◆■,推动◆★“人格塑造■★◆◆◆、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一体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机融合。

  去年年末,今年年初的疫情■★,陕西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疫情,高等院校凝心聚力打赢了“长安大学疫情阻击战”■■“研究生考试攻坚战”“跨市学生转运隔离突击战◆■”★◆★■◆“百万学子寒假返乡大会战◆■■★■”等四大“战疫”,广大师生齐心同心上了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大课◆★◆■■”。我们有3所高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3名高校教师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5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个教师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涌现出了侯伯宇◆◆◆、何雅玲◆★◆、郝跃等一大批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杰出高校教师代表■■★◆。

  第二◆■◆■,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我们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2017年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应该说,在新工科建设方面,我们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一个最重要核心议题来进行工作,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工作◆■■。在这几年里,我们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专业71种,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我们还会同工信部、工程院等国家和相关部门★■◆◆★,布局建设了一批特色化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我们还支持1100多所高校与近800家企业实施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可以说,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而且在第一方阵里面还很靠前。我们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才★■★◆★■,涌现了一批行业领军人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和正在形成的第一制造强国。

  第二,我们在五年中培养和锤炼了一大批时代新人■◆◆◆■★,大概算了算,这五年有480余万大学生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他们走进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城乡社区,深入到农村一线◆■◆◆◆、基层一线★★,从心灵深处感悟革命精神◆★◆◆,传播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组建了科技、教育■■■、健康、法治■★◆■◆、教师等项目小分队,沉浸式、针对性开展帮扶工作■◆■★◆。他们在活动中服务了乡村的脱贫和振兴◆◆■,也获得不断的成长和成熟。所以说,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第二个转变,在改革思路上。我们的改革永远在路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如此举世瞩目和公认的成就,但同时依然在改革,在深化改革。但我们改革的思路,已经从过去的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开始了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有三个亮点■★:第一个亮点,在于它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动能和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内生活力不断加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再一次感谢主会场◆★★、分会场以及云会场的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们的出席,也感谢各方技术人员为发布会做出的努力。谢谢各位。

  今天大家又会有切身的感受■◆◆★■◆,发布会不但有分会场,而且北京的记者朋友们因为近期疫情的影响不能来到发布会现场■★★,大家都是在家里或者是在单位来参加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因此这场发布会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历史上首次记者从会场移到了线上,也是第一次全程“云发布■■★◆★■”。首次尝鲜的感觉怎么样?还希望会后听取各位记者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不断改进,使云发布会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②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浙江大学分会场)。(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 刘涵/摄)

  上一次我向大家介绍◆■■★◆,各位熟悉的教育部品牌宣传活动“1+1”,一场发布会加一路采访团今年创新成为■◆■“云发布◆◆◆■★★”加“云采访■◆■★”。

  第三个转变,在人才培养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一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有三个标志★■:第一个标志,创新型的理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广大教师★■◆、管理者,甚至包括学生的一种自觉的具体行动。

  二是提升教学育人质量,打造固本强基的品牌◆◆。学校全面优化了本科专业结构■■★◆■★,将128个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为91个,围绕国家战略急需,新设了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复合型专业,紧密对接“双万计划◆■■★◆■”★◆★■,累计6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立健全学科分类发展机制,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千分之一,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推动一流人才编写一流教材,13本教材入选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

  特别是2020年5月◆◆◆■■■,教育部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重点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着力培养掌握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随后,华为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2所高校,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以鲲鹏昇腾华为云等根技术为核心培养计算机人才,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面向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今天的分会场,也是实地采访点设在了陕西省,因为 ★■“1+1”的第二个“1■◆”是一路采访团,记者朋友们还要在发布会后对做得好的地方进行实地采访★■■■★★。在陕西分会场出席的嘉宾有■■: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刘建林厅长,陕西省教育厅高岭副厅长◆◆■,陕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袁宁秘书长。此外还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总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新社等驻陕记者站以及陕西日报等陕西省属媒体的记者朋友。此外■■★■,因为今天我们是介绍高等教育的进展,还特意选择了一所高校,也就是浙江大学专设了分会场◆★◆■★◆,浙江大学吴朝晖校长★★◆◆◆■,党委常委★■■、副校长严建华以及吴健副校长也都在分会场出席今天的发布会。

  在这里,对大家的参与一并表示欢迎。下面★★,首先请吴岩司长介绍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

  学校紧紧围绕习提出的★■■“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的要求,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变化,强化育人各环节的共享互通,形成了内外联动、开环发展的育人模式。

  全面启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建设,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288个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梯队网络”,为走好自主人才培养之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固基筑本◆◆。

  习在浙江期间多次到浙江大学视察工作,对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了一系列指示和要求,包括育人◆■★、研究生培养、产学研相结合一系列思想。我们理解习对这方面的指示和习在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卓越工程师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高校应该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急需、驾驭未来科技创新、以及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这个高度,来思考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包括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对工程师定制化培养模式★◆◆◆★■。这个定制化的培养模式和龙头企业、重要行业、未来创新性行业紧密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是深度的结合★★◆◆★,能够解决好学校和企业深度协同当中产生的问题◆★★◆◆◆。比如我们和西飞★◆★■、成飞等一些龙头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工程师专业学位培养■■◆★■★,并形成专业化工程管理教育品牌。跟一些大企业合作,比如吉利等,开发一批实践类实训课程◆■★,鼓励学生带着企业项目学◆◆★★■,同时校内外双导师能够联合给予指导◆■◆■◆,这些毕业生到企业以后能够带回解决这个项目的解决方案。

  二是通过内部开环来深化科教协同◆★★★,学校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更具弹性、更加开放的学制管理方案,优化跨专业学习课程模块,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路径,链接全球的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设立各类创新研究项目,超过了2400余项。深入开展“新苗人才计划◆◆■”、年度十大学术进展等科技创新活动,及时将企业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教育的特色。

  感谢刘建林厅长,下面请曾伟胜部长介绍近年来高等教育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及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才的情况■★■。

  形成了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我们先后举办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亿人次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我们在3月份建成了“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发起成立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成为主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变轨超车”战略一招、关键一招。

  ★◆■■■“人才、科研投入和创新精神是华为能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华为对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仅过去两年,约有2.6万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了华为,其中有超过300人是我们定义的“天才少年”,他们在关键的业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推动了技术理论、架构和软件的创新。我们始终相信■◆◆★:人才是构建华为公司未来持续竞争力的核心◆■★,优秀人才是华为事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器。

  一是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强化培根铸魂特色。学校积极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打造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将浙江红船精神、“两山”理念◆★◆■、“三个地■◆■”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特色育人资源,编写出版了“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的系列教材◆◆★◆★,建成了3门国家级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了嘉兴南湖等36个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和马兰工作室等31个思政教育特色平台。

  深化新文科建设,明确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目标。面向6大选题领域■★◆■,22个选题方向设立1011个新文科项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新增3000余个文理、文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点。布局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在29所高校设立70个文科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等相关人才培养★◆。全面推出中国政法实务、中国新闻传播、中国经济、中国艺术四大中国讲堂,打造◆■★◆■★“中国金课★■”,推进文科教育与社会实务紧密结合。

  高校共建工作成效显著。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依托共建机制,首批“双一流■■◆◆★◆”共建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总计超过660亿元◆★■★★◆,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在★★★★■“十三五”期间获得经费总计超过1000亿元◆◆★■■◆,有效提升共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能力。

  二是师资建设方面。联合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师资培训,截至目前★◆■,已完成3000余名教师的现场培训,及上万名教师的在线培训。同时★◆■■,支持设立了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表彰和激励本科教学一线教师,在国家战略性紧缺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由于数字技术迭代快,需要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和产业保持同步,亟需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华为积极的将多年来在ICT行业积累的技术贡献出来,于2013年启动了校企合作,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以■◆★★★◆“特区”“特色”双路径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学校依托竺可桢学院大力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2◆◆.0”★◆■,坚持增量和提质并重,本土和对外结合,深入开展“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为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并首创了国际联合学院,并积极打造成为国际合作教育的样板区。10年来,学校与37所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六大洲近200多所高校国际全球合作的网络。

  感谢续主任◆■★★◆■。我的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刚才吴司长也提到了,能否再具体介绍一下教育部在培养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一些情况呢?谢谢。

  我的问题是,当前,卓越工程师的缺乏成为制约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问题之一。请问浙大是如何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谢谢。

  感谢你提了一个当前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问题。高等教育战线这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特别是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我把它归结为做了三件大事★◆■,可以说是■◆◆■◆“三个力★■”■■★■★◆:一是做了提升国家“元实力★★◆”的事情;二是提升国家“硬实力★■■★”的事情;三是提升国家“锐实力”的事情。

  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②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陕西省教育厅分会场)■■。(陕西画报社记者 张思雨/摄)

  第三,我们在五年中产出了丰硕的“红旅”成果■◆◆★■◆。我们有一组数字,五年来,累计有98万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对接农户近250万户,企业6.1万余家★◆◆■,签订合作协议7万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服务中,一大批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创新成果、扶贫成果,在助力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领跑世界。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3万余门、在线万名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功举办了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大赛累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75万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16万个■★■,推动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观★★◆■◆。

  这样的育人模式已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从规模★◆★★★、结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意在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这是“元实力”■★。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全面系统的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办、国办先后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教育部先后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人才培养的“连续剧”接续全面展开,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极端重视。

  三是人才培养方面。为了帮助高校学生了解产业实际场景■★★,华为持续开展专家与高校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仅2021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华为举办了百余场■◆★“校园行”活动★◆★■■■,200余名华为产业专家走进学校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参与师生超过1.6万人次。不断加强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基于产业发展真实需求★■◆■■,向高校师生开放科研课题★■■,于去年启动了■★■■◆“众智计划”。目前已开放了4000多个课题,累计投入约2亿人民币■■■◆★,共有300多名高校团队揭榜成功,超过3000名学生参与★◆■★■◆,提升了大学生解决产业真实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启动了◆★◆◆“优才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目前已有40多家产业链企业参与进来。积极支持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了引导学生“真题真做■◆■■◆”★◆■★◆■,华为多次提供企业命题。2021年更是发布了包括鲲鹏◆■■★◆◆、昇腾、华为云、联接、鸿蒙在内的30多道华为企业命题,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这是我们第一次通过视频方式来请记者提问★★■■★■。第一个举手的是人民日报,请人民日报的记者提问■◆◆★■◆。

  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我们围绕“五个聚焦”,调整优化陕西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西北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为西部高等教育铺石奠基、引领发展。

  一是通过前端开环延伸培养链条,学校不断健全生源遴选机制,对接“新高考◆■”不断完善本科生选拔方式,主动与300所中学建成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战略伙伴关系,共享学科专业资源和创新平台■★■★,实施★■◆★“统筹招生、贯通培养”的改革,扎实做好强基计划与研究生衔接培养等相关工作。

  四是教学技术改革方面。华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启动15个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课程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华为分布全国的40个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将为高校师生提供本地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战线以高质量为统领,注重由要素发展观转向整体发展观◆★■★,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学校紧紧围绕习提出的“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要求,主动对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需求,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大讨论,进一步明晰立德树人的使命愿景,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二是率先探索项目制的培养模式。利用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依托一些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和地方合作的重大产业平台,聚焦一些国家急需的,比如IC集成电路、人工智能AI、高端材料、生命健康等重要领域◆■■★★,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培养项目,项目由战略科学家、顶尖专家牵头■◆★■★。通过这些项目,现在一共有20多个项目正在运行,累计培养学生超过1000人。

  第一,我们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这样一个特殊的形式★◆■■,开出了中国高等学校最大最有温度的中国“金课”★★■。应该说,这堂“金课■★■◆◆”是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和红色筑梦课为一体的一堂中国“金课”。在这个“金课◆◆■◆◆■”里面,我们大学生把创新创业实践与精准扶贫脱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给大家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中国“金课◆■◆■”。

  思政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牢牢把握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按照习“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指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培训文理工农医不同学科专业教师67万人。

  感谢谢维和教授简短而精彩的点评。几位嘉宾向大家介绍的内容特别丰富,我们还准备了一个小片子★★◆◆■◆,5分钟的时间,浓缩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在这里放了,记者朋友可以到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发布◆★★★■◆、微言教育等平台观看并且下载使用。下面留一点时间来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久久为功的推进■◆■★◆★“四新”建设,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教育应答、时代应答■◆◆、主动应答、中国应答。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高等教育的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习多次就高等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邀请了四方面嘉宾共同为大家作介绍:一是主管业务司局的负责人;二是典型地区和高校的负责人■◆★;三是企业的代表;四是专家代表。主会场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企业代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曾伟胜部长,还有专门请来的点评专家■★◆、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

  第二个标志★★◆★■★,我们近些年开展的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包括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等,也正在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平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平台。第三个标志■★★◆,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来◆★,我们将继续支持产教融合工作◆◆,将成果和经验推广到更多高校★★■■■,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为实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贡献力量。

  第二,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与办学质量也都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这是我的两点体会,谢谢大家。

  十年来◆■■★★◆,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主要归结为五个方面:

  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发挥了极端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学军/摄)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我跟大家通报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是聚焦陕西省的重点产业链来调整优化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我们将围绕着服务关中协同创新走廊、陕北能源革命创新区、陕南绿色循环示范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天航空、能源化工、生态水利★★★、储能技术、生物材料等学科专业,围绕丝路文化遗产保护、延安精神传承、关学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建设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让高教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实。中央修订印发《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加强高校党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高校战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加完善■★◆■,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特别是将持续做好中央巡视整改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契机,深刻把握学校在新时期的新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了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下一步要做好四件事情:一是要坚持高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根本质量;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方向■■,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三是坚持落实“四个服务”■★■,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也就是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力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

  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大学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大学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为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贡献浙大的力量。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三方面的内容:

  三是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的不灵活。采用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开展职称评审的改革,比如我们有★■■“工程教育创新岗★◆★■★”,健全了学校和企业、社会协同育人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形成了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各位记者朋友,首先,请允许我对大家长期以来对陕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关注、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陕西地处中国大陆中心,素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地。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高等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习对我省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要求■■★★,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为目标★◆■■★★,以一流建设为引领,按照办学有特色、发展有优势、工作有亮点的目标要求,着力强机制■★■★★■、破难题◆■、提质量,办学规模、资源投入、内涵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谢谢你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觉得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研究责无旁贷。我觉得高等教育强国本身就意味着,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或者说没有非常符合规律的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强国也很难成为现实。或者说高质量的发展本身也包含了高等教育的研究是高水平、高质量的。

  主会场和分会场的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来参加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这也是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举行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二场。

  三是提升教师育人质量,彰显立德树人的声誉。学校坚持以★■★◆■◆“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为指引,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第一标准★■◆■★,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教学荣誉奖励机制■◆★◆◆■,推进“求是导师学校”“五好”导学团队建设■★,引导教师求真求是、修身修为■◆◆,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0年来,在校的两院院士从27人增至6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近1.5倍◆★★,实现了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应讲尽讲全覆盖◆■■★◆◆。

  十年来,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实现了格局性变化。高等教育总投入由360.4亿元增长至627◆◆■◆.7亿元,增幅达74★■■■.2%,高等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达到了1.68万元,教育始终是我省最大的民生支出。十年来,我们高校增编7500余名,近两年下达周转池使用计划1800余名★◆■◆,改革政策红利不断显现◆◆■■,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显著改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广泛应用,一大批校园建筑已经成为区域性的文化地标。

  陕西高等院校积极对接西部大开发、秦岭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我们教育厅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组建了陕西数理基础科学研究院,依托西北大学组建了陕西化生基础科学研究院★★★,依托陕西师范大学组建了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积极推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建设,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建设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科研平台。

  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学军/摄)

  二是以“学生◆■★◆★”“学者”双定位实施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学校围绕国家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者型研究生,动态调整培养方向,优化培养结构类型◆★◆■■,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引导研究生在参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中提升创新能力,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共同创办了全国首家研究生层次的工程师学院,完善了■◆★“订单式”“项目制”的育人模式★◆★■◆■。十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以第一单位在CNS主刊及子刊上共发表论文649篇,并连续保持大幅度的增长态势,为培养卓越的研究生提供了扎实的学术训练平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习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深刻阐释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深化新农科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起新农科建设完整体系,设立首批407个新农科实践项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推出“大国三农”系列在线门耕读教育相关的国家级一流课程,编写出版了《耕读教育十讲》首部新农科新形态教材,打造建设了184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持续加强育种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支持48所高校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高质量培养种业创新人才■★◆★■,有力支撑引领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

  四是通过后端开环服务强国目标★■★■■,学校加强就业精准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开拓毕业生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就业渠道,引导浙大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近年来毕业生中选调生的人数■★、到国家重点单位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在2022年的QS世界大学就业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35位。

  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了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支持引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刚才看到还有记者朋友在举手,我们的发布会已经开了一个半小时,把最后的提问机会给中国教育电视台。

  十年来,习先后20余次到高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线余次给高教领域的师生回信,彰显了习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更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刚才吴岩司长介绍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情况,据悉第八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也将于近期启动,可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谢谢。

  浙江大学在工程师个性化培养◆★、服务未来产业发展、工程师学院现代化治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经验◆■◆。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做法◆■★■:

  这“五个聚焦◆◆★”是精准聚焦★★◆★。一是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我们将以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平台★◆◆★◆,秦创原建设为引领■★★★★,发挥高等院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原创性科技成果策源地的作用,着力建设好陕西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省级基础科学研究院、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通过引导高校瞄准能源化工、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助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速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转化。

  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五是聚焦高等教育开放合作,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我们将积极对接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教育部在我省设立的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辐射引领跨域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和产学研用合作◆★,一路向西做优做强教育对外开放品牌,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十年来,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我们有8所高等学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和学科总数分别居全国第4★◆◆、第7◆★◆★◆■,西部第1★★■◆■◆。有8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申报成功率100%★★★◆◆■,位居全国第4◆■◆★◆★,中西部第1。陕西高等院校累计获国家三大奖166项,◆■◆★★“十三五”期间高等院校获奖数保持全国前六★◆,到2020年末,国家科技进步奖陕西省获奖26项,其中高校获奖19项,占全省获奖总数73%■★★■◆◆,较上年度提升5%,持续保持第一★★■。在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一等奖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3,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走在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上★◆★◆★。而且,中国高等教育也正在不断把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上。

  第三,培养了一批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我们把它叫做提升国家的“锐实力”。比如我们近期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把它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织在一起共同推进,正像习指出的,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推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工农协同来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和示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面向未来,浙江大学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习指引的办学方向,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打造一流卓越的教育体系,提升一流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起开环整合的育人生态,加快服务教育强国的建设■◆,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当然,做这样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很宏大的任务★★■◆■◆,但是这个宏大的任务中有一件事特别重要■★,就是要能够真正努力去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习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指明了具体的路径。中国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包括教材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它能够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坚实的知识基础,由此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我想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去发力■★■◆。

  目前,以秦创原建设为牵引的高校科技改革态势已经形成◆◆★★。2021年,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较十年前翻一番,专利授权增长3倍,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数量和经费分别是十年前的24倍◆★■★◆■、41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在国庆70周年阅兵、港珠澳大桥通车■■◆■★、新冠疫情防控、以及嫦娥五号等国家重大工程中贡献了陕西高校的智慧和力量。十年来,全省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337万人,72.1%的毕业生扎根于西部和基层★◆◆■★★,我们培养出了◆■■◆“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以及“类人胶原蛋白”之母范代娣等一批优秀学子,他们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书写着无悔的青春■■★◆。

  三是聚焦构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我们积极推动由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环大学经济圈、产业带、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探索“城校共生■◆■”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以大型企业为主导在企业总部设立的未来产业发展研究院建设,构建校企◆◆★、校地、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增强学校“造血机能”。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深入人心,“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制度硬起来、质量高起来”成为战线普遍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牵引,共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三年评选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评选出姚期智、张伯礼、林毅夫等一大批在高校一线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先生”,有效激励★■★◆、引导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潜心教书育人■■★◆★。

  一是以◆■■■“全人”“新人”双目标打造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品牌,学校坚持将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贯穿于培养时代新人的全过程★■◆,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培养相结合,倡导课堂教育、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国际交流四课堂的融通,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体系★★■■■★。十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一等奖3项。浙大学子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总冠军2次、金奖34项,在数学建模、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中屡获殊荣■★。

  深化新医科建设,我们定位“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强化医学生培养的道术★◆、仁术,学术、技术和艺术■★★■,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医教协同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国家制度。加快复合型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举办10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支持11所高校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推动■◆“医学+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将师承教育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基本建成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的体系。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认定■◆◆★★★,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智能基座”将鲲鹏芯片、欧拉操作系统、高斯数据库、昇腾处理器、昇思AI框架等根技术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同时提供包括企业课题、开源课题◆■★◆、社区活动◆■◆、竞赛在内的多种课外实习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017年8月15日■◆■,习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学生写了回信◆◆■★◆,今年是习给红色之旅大学生回信五周年。我们回顾这五年的工作,有三个体会:

  三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该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要解决一个重大的复杂工程问题■★★◆,单一学科是不行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通过学科交叉汇聚补齐补足单专业局限的短板。

  三是通过外部开环推进产教融合,学校加快完善了“前沿-应用-产业■★■■◆”的全链条创新机制,率先构建了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全国17个省份、国家电网、中国石化■■◆、华为等330余家重点的央企、大型国企、顶尖民企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从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联动、全程贯通的新局面。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围绕◆◆■“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会同相关部委,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夯实办学基础,“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实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每年每校由中央财政支持约1亿元。深化对口支援工作,119所部属和东部高水平大学参加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实现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

  今年10月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总决赛要在重庆大学举办。由于受疫情影响■◆■◆◆★,“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于本月月底正式启动,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分别在重庆和北京设主会场■◆◆,其它各省(区■★■★★◆、市)设分会场■★★,用一场有百万大学生参与的庄重朴实的中国“金课★◆◆★”,拉开今年的“红旅”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振兴有我,请党放心、未来有我,请党放心◆■◆■、中国有我”,引导和激励百千万青年唱出时代最强音。正像习对青年大学生的期待一样,广大青年就是要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把激昂的青春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谢谢。

  第一个转变,应该是发展阶段的转变■◆◆★,也就是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转变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这种转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个意义,它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可以说有更多的人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第二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或者说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了更强的贡献力◆★◆■★◆。第三个很重要的意义★◆■★★,意味着我们的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四个服务”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我们通过“元实力”的人才培养,要解决★◆★◆“卡脑子”的问题◆■◆◆◆;通过■◆■◆“硬实力”的人才培养,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通过“锐实力◆■★★”的人才培养★■★★★◆,要解决创造创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做的三件大事。谢谢■◆◆■◆★。

  一是课程建设方面★★■★◆。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知名教授开发并陆续出版系列教材40余本;联合CMOOC联盟,开发并陆续上线多门课程。截至目前◆★◆◆■,在72所高校建成了教学实践平台,1500门次课程融入最新产业技术,超过20万名学生参加课程学习。

  深化新工科建设,全面推进组织模式创新、理论研究创新、内容方式创新和实践体系创新,累计实施1457项新工科项目,探索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累计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与近800家企业合作立项3.7万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112亿元。以院系组织模式创新为抓手,推进建设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推动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

  十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高等院校的数量由98所增长至111所,在校生规模由137.6万人增长至198.1万人,每十万人口中高校在校生居全国第3,专任教师由6.3万人增长至7.5万人,高考录取率稳定在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8%以上★■■,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所需所盼★■★★。

  第二个亮点★◆◆★,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结构性的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呈现出来。第三个亮点,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也在持续增强。

  我们坚持分层分类发展,建强建优国家级省级一流学科专业,建立了黑白名单学科专业制度,让高原崛起★◆★■◆、高峰显现。新增碳中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健康中国等相关学科292个、专业659个,撤销学科111个★■◆■、专业324个,优化更新的学科专业数占比近40%■★■★◆★,实现了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的★◆■“双轮驱动”■◆★。累计新增硕博士授权单位5个,省属高校获批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空白■★■◆■,民办学校硕士授权也实现了“零”突破。十年来■■◆■,一批学科专业跻身全国前列,有12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7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10%,84个学科进入了ESI前1%◆◆■◆,2022年3月ESI前1%增量居全国第1。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我们坚持遴选和发布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育苗”科技基金项目◆★■■■,以一流专家智库和示范项目引领一流学科和专业发展★◆◆■◆。

  四是聚焦高等教育的集群发展,组建区域性的大学联盟。我们还将在已有的省内、国内◆◆★■◆、国际区域合作共同体基础上★★■★■,牵头组建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联盟◆■◆■■,完善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西部医学教育联盟等运行机制,在深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牵引中西部高校联动发展上持续发力。通过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融通共享,实现高校间的内引外联★◆◆■★■,打破壁垒,合作共赢。

新闻推荐

友情链接: 百度 腾讯 新浪 淘宝 微博

在线客服 : 服务热线:400-123-4567 电子邮箱: admin@youweb.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永利皇宫官网APP,chanel澳门永利,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工业园88号

广东省永利皇宫官网APP,chanel澳门永利,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净水设备有限公司,拥有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0...

Copyright © 2012-2018 永利皇宫官网APP,chanel澳门永利,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公司 版权所有